国际物流网

智能驱动 数领未来——记上海天戈国际物流总经理刘萍的多式联运创新之路

宋丹

在数字经济与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交汇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物流行业正经历着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变革”的关键转型。作为上海天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国际物流技术研发专家,刘萍以其自主研发的“利用智能模型的多式联运数字化管理系统V1.0”,为中国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标杆性解决方案,也为全球供应链效率提升注入了新动能。

上海天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天戈国际”)成立于2008年,专注于国际货运代理、海运拼箱等核心业务,服务网络覆盖138个国家。在刘萍的领导下,公司构建起整合关务、运输、仓储的一站式服务体系,依托自动化报关系统与全球港口数据网络,实现跨境物流全流程的可视化与标准化管理。天戈国际的客户涵盖汽车零部件、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,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物联网追踪技术与智能仓储系统,将货物中转误差率降低至0.3%,客户满意度提升40%。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刘萍的运营能力,也为她后续的技术研发积累了扎实的行业经验。

在长期实践中,刘萍观察到多式联运领域的关键矛盾:尽管公路、铁路、海运等运输方式已高度专业化,但跨环节的数据孤岛与人工决策滞后问题导致效率低下。以跨国电子产品运输为例,传统模式下需耗费72小时协调不同承运方,空载率高达22%。这一现状促使她将目光投向技术破局。2021年5月,刘萍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“利用智能模型联运数字化管理系统V1.0”,该系统聚焦多式联运的动态优化与协同管理,首次实现跨运输方式的全程智能决策。其核心技术架构分为三层次:

其中,数据整合层通过API接口对接港口吞吐量、运输工具状态、天气等多源数据,消除信息壁垒;算法决策层可以基于动态路径优化模型,实时生成成本与时效均衡的运输方案,例如自动规避台风影响的航线或铁路拥堵节点;而应用输出层负责数据接口与客户ERP系统无缝对接,输出可视化调度指令与风险预警报告。以长三角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例,应用该系统后,其跨境运输路径匹配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15分钟,物流成本降低18%,订单处理效率提升60%。这一成果不仅印证了技术的实用性,更推动行业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算法驱动”转型。

“物流的终极使命是促进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公平分配。”刘萍常以此言激励团队。在她看来,数字化不仅是工具,更是一种普惠性力量。“利用智能模型联运数字化管理系统V1.0”的突破性正是在于其开放性与普适性。与封闭式管理平台不同,该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支持灵活扩展,既可服务于大型跨国企业的复杂供应链,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工具。例如,某东南亚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系统的“轻资产模式”接入服务,无需自建IT团队即可实现运输资源的智能调度,使其物流管理成本减少35%。

刘萍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,她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。她深知,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团队。因此,她特别注重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,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提升个人综合素质。在她的倡导下,公司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文化,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如今,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,刘萍的“利用智能模型的多式联运数字化管理系统V1.0”无疑为国际物流行业树立了智能化的标杆。该系统不仅推动了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升级,还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而刘萍本人,也因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,成为了物流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。

从技术研发到行业赋能,刘萍始终秉持“以数据重构物流生态”的初心。她的创新之路,不仅彰显了上海天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“周全、快速”的服务理念,更印证了中国物流人通过自主技术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。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言:“智能化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力,而在于让物流资源流动得更精准、更公平。”这或许正是数字时代赋予物流行业的新使命。

标签: